泛亚电竞(中國)官方网站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泛亚电竞-官方平台
欢迎访问泛亚电竞-官方平台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日,为有效应对废铅蓄电池回收管理中存在的回收渠道主体多元、运行模式多样、数据溯源精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推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示范区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由南开大学与中碳供合(贵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杨建新、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副主任胡嘉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副研究员董庆银、贵阳观山湖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世坤及相关行业组织与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高级项目经理谢佳宏介绍项目基本情况,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徐鹤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申星共同主持,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景伟及项目组其他成员参会。

  与会专家与项目组围绕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中国再生铝、铅、锌、锂行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就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的回收网络、运行模式与数据追溯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度研讨。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2)

  谢佳宏介绍了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再生铝、铅、锌、锂行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该项目“一体两翼”协同增效的总体设计思路。会上强调,该项目的核心目标“一体”是推动再生金属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二噁英类无意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P-POPs)的减排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依托两大核心路径协同发力,即“两翼”:一翼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导再生金属行业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另一翼结合国务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通过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和示范,推动再生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两大路径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服务于再生金属行业绿色转型与履约减排的核心目标。

  在具体实施层面,项目的主要任务围绕《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要求展开,包括开展相关法规、政策与标准制修订研究;在中国再生铝、铅、锌、锂行业引入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BAT/BEP);在铅蓄电池和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中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上任务旨在减少和消除无意产生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溴代阻燃剂排放,推动我国履约目标达成,助力再生金属行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打造全过程示范实践。通过示范企业采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与应用二噁英减排、节能降碳等先进技术装备的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BAT/BEP)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实践,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以示范带动再生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传播我国履约工作成效。

  二是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对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特征研究,以及报废、回收、再利用等过程的政策和技术评估,提出适用于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

  三是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再生金属行业污染防治、节能减碳、绿色制造等方面的调研评估,提出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为相关管理部门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撑。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3)

  徐鹤教授介绍了项目背景。他指出,再生有色金属生产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为二噁英类重点排放源之一,该行业也是我国《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确定的二噁英优先控制六大重点行业之一。为履行公约义务,落实《国家实施计划》对再生有色金属行业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减排要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FECO)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起了此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

  项目组成员代表廖倩就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下“示范区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汇报。汇报中重点分享了研究意义、国内政策梳理、研究目标与范围、样本选择,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示范区调研现状、主要产生源结构及回收模式特征。研究通过构建电池寿命预测模型和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我国废铅蓄电池回收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并辅以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是提升回收率的核心机制。电池生产企业通过构建自营回收体系或与专业回收商合作发挥主导作用,能显著推动废电池进入合规回收处理流程。考虑到我国市场分散的特点,融合自主回收、委托回收及第三方运营的多渠道并行回收模式更具现实可行性。对比国内外典型模式发现,国际普遍建立了高效的“用户回收商再生厂生产厂用户”闭环循环体系,为我国强化闭环回收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聚焦废铅蓄电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报告,廖倩同与会代表分析了废铅酸蓄电池(WLAB)概况、溴代阻燃剂概况、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WLAB资源化过程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特征。针对污染扩散风险,报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再生塑料溯源与污染物限值制度。建议建立再生塑料来源可追溯机制,强化对含有POPs的再生塑料流通与使用环节的监管。可参考欧盟标准,逐步推动将HBCD与BDE-209的限值纳入再生塑料产品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中。二是提升再生工艺的污染控制能力。鼓励企业采用低污染、高封闭度的再生技术,如自动化拆解、粉尘收集和高效分选设备,同时推动火法冶炼工艺的提质改造,以提升对POPs的去除效率。三是强化环境监测与污染物排查机制。建议在WLAB回收处理企业及其周边建立常态化、精细化的环境监测网络,重点监测土壤中POPs的变化趋势,并对再生塑料制品开展专项排查,防范污染物在下游产品中长期累积与迁移。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4)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申星作题为《典型区域废铅蓄电池回收管理政策建议》《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管理指南》汇报

  针对废铅蓄电池回收管理体系的关键瓶颈问题,申星围绕“示范区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项目作专题报告。她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回收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并严谨对比,系统揭示了我国当前体系在跨部门协同、技术应用、市场活力、公众认知及国际经验转化等方面存在的核心矛盾。针对废铅蓄电池回收管理,申星给出四点发展建议:一是通过信用分级与跨区域责任闭环强化全链条监管体系;二是以产学研协同和首试首用机制突破再生技术瓶颈;三是构建责任联动与社区激励驱动的市场化运行生态;四是深度融合循环理念教育与便民回收网络提升公众参与,系统构建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治理新格局。随后,申星对团体标准《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管理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

  徐鹤在圆桌讨论环节,同李金惠、杨建新、王景伟、胡嘉琦、董庆银、谢佳宏、申星等与会代表,围绕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反向开票”政策的执行情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5)

  李金惠教授强调,研究全面梳理了我国的废铅蓄电池相关政策、法规,系统性论证了EPR实践情况,为国家资源循环立法提供核心参考。同时,建议立足全球循环视角推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研判,增强我国在国际政策与标准制定领域的贡献力。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6)

  杨建新教授认为,研究创新性构建了铅蓄电池报废量测算模型及利益主体博弈分析框架,针对本土化模式设计的创新性探索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为行业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核心科学支撑与度量工具。同时,建议加强对未来再生冶金、智能回收等前沿技术路线的宏观预测,以提升模式的前瞻适应性,通过数据体系更新与模型效能优化,丰富模式升级路径。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7)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8)

  胡嘉琦副主任提出,研究建立了废铅蓄电池的POPs全链条检测体系,针对污染溯源与工艺关联性分析具有严谨的科学支撑,能够为废铅蓄电池的污染治理提供关键方法论。建议可强化典型工艺筛选标准,以此提升相关研究的严谨程度,确保研究成果具备更广泛的适用性与普适价值。

  王景伟教授系统阐释实施路径,深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与国家规划衔接机制,提出将定向政策提案提交主管部门,并提出可量化的指标,为制度的落地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和明确指引。

“废铅蓄电池回收模式设计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图9)

  本次研讨会就构建覆盖全链条、可追溯的回收体系,强化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与跨部门监管机制方面达成共识。不仅为推进废铅蓄电池的绿色回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政策实践参考,更是对GEF“中国再生铅行业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会议形成的研讨成果,特别是关于回收模式设计、BAT/BEP应用、政策优化和管理指南的建议,将直接服务于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减排承诺,助力再生铅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泛亚电竞社区活动